返回網站

探索咖啡的分級制度

什麼是咖啡豆的分級

當我們到咖啡店買杯咖啡或是咖啡豆時,總會看到一連串的字,其中還會夾雜著幾個英文縮寫,例如AA、G1、SHG等等,其實它代表著,各產國針對咖啡特徵來分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不同的產國,都會有各自習慣分級的方式,分級的目的,除了提高生豆的價值外,讓咖啡生豆大小均一,幫助烘焙的平均受熱。目前為止,並沒有一個國際通用的品質分級系統,所以分級的名稱及依據,都是由各產國來決定哦,其中有幾點值得大家必須特別注意的:

‧有些國家的分級名稱雷同,但瑕疵率定義其實大不一樣。

‧咖啡豆生長條件完全不同,所以也不能夠跨國直接比較,每個國家產豆特色不同。

‧分級雖然是重要的考量,但並不是影響風味主要因素。

最常見的分級標準,豆子體積大小、顏色、形狀、瑕疵比率、海拔高度、硬度、品種,經過烘焙後,喝起來的感覺等等。

【千萬別被分級的框框限制住,別忘了,我們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這件事。】

不過豆體的大小,是大部分產區最主要的分級依據。也就是說越大顆的,就愈厲害。其實是這樣的,咖啡樹生長的海拔越高,氣溫就會比較低,日照也比較短,為了要生存下去,所以果實要花比較多時間成熟,所以咖啡就會生長比較慢,密度也比較密,硬度也較比較強,風味表現就會比較優。其實就是要多吃些,才有足夠體力面對環境的惡劣。

豆子的體積大小或許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咖啡的風味,但並不是絕對,分級只是參考,所以千萬別被分級的框框限制住,別忘了,我們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這件事。

接下來就簡單說明重要產國的分級制度。對了,還記得前面提到的,有些國家的分級名稱雷同,但瑕疵定義可大不一樣唷。

哥倫比亞

哥倫比亞分級的主要參考依據就是豆體的大小,分級以「目」為單位。17目以上(約0.67公分)為Supremo,Excelso則是15~16.5目。1/64英吋為1目,1英吋為25.4公釐。​​

肯亞

肯亞也是以豆體大小為依據,E等級是指特有種的象豆(但跟我們平常所稱的象豆並不相同),18目以上,數量稀少,台灣市場幾乎沒有這類產品;等級AA的價格最高,大小約17~18目,接下來是AB,標準是15~16目間。另外還有PB,是指圓豆,這是以外型做分類。有時候會看到AA+、AA TOP、AB+、AA++、AA FAQ。

"FAQ"英文是 Fair Average Quality 的簡寫,意思是「平均公平品質」,也就是一個平均標準品質,是AA等級基本款。這些都是貿易商自訂的分級標準,並不在肯亞的官方品質分級系統裡。

衣索比亞

衣索比亞則是採用瑕疵豆的比率來分級,以G作為分級開頭。分別是G1~G5,「分級標準以每300公克,瑕疵豆的數量作為評判依據」,G1的瑕疵數為31980 CAFE的衣索比亞豆都在這等級,G2的瑕疵數為4~12,G3的瑕疵數為13~25等等。早年衣索比亞引進水洗法,是當時高級的處理法,G1、G2都是水洗的等級,G3~G5才是日曬的標準,不過近年有許多日曬豆優選等級也都以G1、G2做標示,並且屢見不鮮。

中南美洲

再來就是許多中南美洲國家會以海拔高度做基準,SHB > HB,SHB與SHG的意思相同。像是瓜地馬拉 SHB標準是1600~1700公尺,哥斯大黎加SHB標準1200~1650公尺。

【別忘了,我們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這件事】

分級制度不是影響風味最主要的因素,只是它的好處是,能幫助我們在烘焙的時候能夠更均勻受熱,別忘了,好喝比較重要,我們的線上訂購單https://goo.gl/WdLoyx,除了烘焙度分類外,也在咖啡豆的的介紹中製作了風味輪,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去挑選哦。